作为评价各经济体创新能力的一个指标,全球创新指数是衡量各国创新的风向标,并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决策的参考。今年的创新指数有哪些具体变化?
9月16日 ,第一财经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获悉,最新发布的中,瑞士、瑞典 、美国、韩国和新加坡位居前五;随后是英国、芬兰 、荷兰、丹麦 ,以及首次跻身前十的中国 。
除了总指数排名比去年跃升一位外,中国拥有最多跻身百强的集群(24个),其中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超越东京-横滨集群,首次跃居榜首。
“2025年GII勾勒出全球创新版图,显示GII中进步最快的正是那些将创新视为韧性、增长和竞争力的根本引擎的经济体。本年度GII既展现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也揭示出各国在充分释放其创新潜力方面仍需应对的挑战 。它提醒我们,创新生态系统需要通过深思熟虑的政策 、有意义的投资和跨部门协作来获得支持和培育。”WIPO总干事邓鸿森(Daren Tang)说。
中国哪些指标表现突出
全球创新指数通过约80项指标评估近140个世界经济体的创新表现,指标涵盖研发支出、风险投资交易、高技术出口和知识产权申请等领域 。
根据今年的GII ,瑞士(第1位) 、瑞典(第2位)和美国(第3位)在2025年继续保持顶级创新经济体地位。韩国(第4位)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排名。新加坡(第5位)跻身前五,在全球10项创新指标中领先 。
以中国(第10位)、印度(第38位)、土耳其(第43位) 、越南(第44位)、菲律宾(第50位)、印度尼西亚(第55位)、摩洛哥(第57位)为代表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持续在GII排名中攀升。中国首次进入前十(排名第10位)。在知识与技术产出方面超过瑞士,研发支出位居第二 ,专利申请量全球领先 。同时,中国还拥有若干全球顶尖的创新集群。
邓鸿森说,今年报告的一大亮点是创新动能在区域间呈现多元化。中等收入经济体表现强劲 ,中国 、印度、土耳其和越南继续攀升;塞内加尔、突尼斯 、乌兹别克斯坦和卢旺达等也正崛起为创新新星。中亚和南亚、中东等区域稳步前进,为更加多样化的全球创新版图注入活力 。
邓鸿森此前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过去这些年 ,中国构建了知识产权和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全球知识产权的最大贡献者。如今,中国提交的知识产权数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 ,这充分证明了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同时,在WIPO每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的排名一直稳步上升 ,是全球排名最高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
今年除了总指数跃升一名外,全球百强创新集群中国也连续三年领先,今年有最多的集群(24个)跻身百强。其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超越东京-横滨集群,跃居榜首 ,北京排在第四,上海-苏州集群排在第五;前15个集群中国占据5个席位。在百强集群中,从专利、出版物或风险资本交易分指标看 ,科学论文发表量前三的集群分别为北京(占全球总量的4%) 、上海-苏州(2.5%)和深圳-香港-广州(2.4%);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量占比最高的集群为东京-横滨(10.3%)、深圳-香港-广州(9%)和首尔(5.4%) 。
创新指数和创新集群数据亮眼背后是中国逐年攀升的研发投入。
中国“十四五”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2.73%的平均水平。面向“十五五 ”,创新驱动仍是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
在此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介绍,“十四五”规划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我国研发投入再创新高。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 ”末增长近50% ,增量达到1.2万亿元。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 。
此外,区域创新高地正在加速建设和成长,北京、上海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 ,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各具特色。作为我国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区域发展增长极,国际科创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辐射带动区域乃至全国创新发展,并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合作。
在GII报告创新集群百强篇中,前15个中长三角有三个 ,分别是上海—苏州(6) 、杭州(13)和南京(15)。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此前表示,构建更加紧密的区域创新共同体,需要深化创新体制机制协同 ,进一步破除瓶颈障碍,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科技协同创新 。
就在近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分别表决通过《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下称《决定》) ,并共同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决定》共十九条,在共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创新平台 、深化人才共育交流和国际科技合作、强化协同创新服务和保障等方面明确了下一步举措。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 ,长三角区域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33%、长三角地区跨省域国内发明专利合作申请量达到9545件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64.39件,三省一市间技术合同成交额较2021年增长145% 。2021-2024年,长三角区域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94项 ,占全国45.8%,其中长三角合作45项,占获奖总数23.2%。2021-2024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长三角参与19项 ,占比约50%。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玄兆辉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中国几大城市群科技协同效应提升,科创中心带动效应显著 。长三角在上海的引领下已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区域共同体;京津冀协同创新不断向纵深推进;广东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 ,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全球研发投入增速放缓
邓鸿森说 ,虽然我们在创新应用和影响力等领域看到了令人鼓舞的复苏迹象,但全球创新引擎并未全速运转。研发投资放缓和风险资本活动减少提醒我们,创新需要持续的上游投入和资金支持 。
在风险投资方面 ,报告认为如今仍停滞在长期放缓的状态。虽然风险投资(VC)金额出现回升,2024年交易总额增长7.7%,主要受美国大型交易和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投资激增的推动。但若剔除这些投资项目 ,风险投资总额实际上是收缩的 。
在研发投入方面,全球增速也在放缓。根据报告,全球2024年R&D增速降至2.9%,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降至2.3% ,创下十多年来最弱的扩张水平。全球领先企业的研发支出名义增长仅为3%,远低于过去十年8%的平均水平。
由于持续高通胀,企业研发支出(按实际价值计)增长仅为1% ,远低于过去十年平均4.6%的水平;信息通信技术(ICT)相关企业(尤其是人工智能密集型行业)、软件和制药公司扩大了研发预算,而汽车等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则因收入下滑而削减了研发投入 。
从行业研发投资份额来看,2018至2024年间的整体构成相对稳定。软件与ICT服务行业的研发支出占比从2018年的14%小幅上升至2024年的20%以上 ,而汽车行业的占比则从超过18%稳步回落至约14%。其他行业的份额基本保持稳定 。
研发强度(研发投入与营收之比)在不同行业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制药与生物技术行业的研发强度一直位居首位,从2018年的近16%上升至2024年的19%。软件与ICT服务行业紧随其后,研发强度为14% 。ICT硬件与电气设备行业则达到8% ,汽车行业为5%。其他行业的研发强度在2%至4%之间。
从地理分布看,美国在样本企业中共有556家,占全球研发支出的近一半(47%) 。亚洲以30%的份额位居第二 ,主要由中国(约18%)、日本(约7%)和韩国(约3%)的企业贡献。欧洲则贡献了22%的全球研发支出,其中德国占8%居首。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谈股票配资网:股票突破平台是什么意思-8月收官!A股超4000股上涨 主要指数领涨全球
股票怎样配资:实盘10倍杠杆平台-深交所调整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深证100等指数样本股!调入、调出个股名单公布
配资炒股之家:股票配资平台是做什么的-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年内狂飙20% 中国资产深化“价值重估”
什么平台能杠杆炒股:股票交易平台app排行榜-全球市场: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 英伟达涨超1%、英特尔跌超1%
股票开户注意事项有哪些:股票股票软件炒股软件-重大部署!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路线图”公布
股票哪个平台开户好:10倍杠杆配资-胡润研究院发布《2025全球独角兽榜》!“中国每10天新增一家”
在线配资_炒股配资实盘_股票炒股配资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在线配资_炒股配资实盘_股票炒股配资查询⑯股票配资公司鼓励创新投资理念,积极探索如主题投资、行业轮动等新型投资策略,以获取超额收益。
记者王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周一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
记者辛圆3月25日,博鳌亚洲论坛旗舰报告《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5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记者|赵阳戈年初,证监会就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部分条款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市场也将注意力投向了...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国富深化价值基金经理刘晓日前发表了对 2025 年市场的展望。刘晓指出,国内经济正处于复苏通道,市场大幅...
2025年3月25日,倍轻松(688793.SH)公告称,公司股东宁波倍松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宁波倍松”)拟通过大宗交易...